|
不用“得到”,不听罗胖的跨年演讲,该如何学习?新年伊始,罗胖的跨年演讲就刷屏了。毫无疑问,就商业而言,罗胖取得了成功。就学习而言,得到提供了一个场景,但是学习明白的人似乎并没有大幅度的增加,远远小于跨年演讲的听众。我身边的朋友们,也大多数都在学习,但是随波逐流者多,学到的多是技能、零零碎碎的知识,而非系统性的理论。达不到系统性,事实上这些知识是无法运用的。越学越多,越多越迷茫,所谓学海无涯。
我写《数字生态论》的经历,与其说是一段写作过程,毋宁说是学习过程。把这一部分学习的历程总结分享出来,相信对圈友们会大有裨益。
数字生态论,描述了一种复杂的产业结构——不同的行业、不同的业态、不同的公司交织在一起的状态。如何把这个复杂的产业结构描述清楚,是面临的第一个挑战。 实际的事物都是一个整体,而且有多条并行的线索推进。事实上每天、每时、每刻这些并行的线索都会发生变化,都会推动事物本身的演化。但是叙述本身是一个顺序的过程。如果多个线索杂乱无章在的混在脑子里,最多混成一团浆糊,无法条分缕析的想清楚,更不可能1、2、3、4的讲清楚。因此,首先必须要找到描述复杂结构的理论体系。还好,中国的哲学宝库,珍宝无数。其中一顶王冠,就是系统论,而王冠上的明珠,是矛盾论。
所谓系统,就是相互联系着的要素构成的整体。不同行业、不同业态、不同公司不过是构成产业生态的要素而已,它们之间的交易、资金往来不过是“联系”的一种特殊形式。因而系统论是描述产业生态的基础性思想。但是遇到了第二个难题,我没有学习过系统论。但是问题摆在这里,如果不按照系统论的思想,几乎难以说清楚产业生态,如果遵从系统论,自己还不懂。只好咬牙去学习了。
于是我当时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描述系统论的书,不管经典不经典,统统找来看。看来看去,就看出门道。不仅要反反复复的读,而且是边写边读。写不下去了,就找这几本书读。仔细读过,再来写。最管用的是毛主席的两篇实践论、矛盾论。读不懂这两个理论,就去看毛选《论持久战》、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。从知识上可以认为《论持久战》是实践论、矛盾论思想在具体战争问题中的实际运用,读《论持久战》是要学习其指导思想。 钱学森关于系统论的讲稿很多,被收录在《论系统工程》等书中。《系统论:系统科学哲学》算是汇总提炼了系统论思想。细读钱学森的讲话稿,很有用途,可以让我了解系统论产生的背景、面临的问题,从而判断是否和我要解决的问题相符。《生命之网》这本书很好,用各种案例讲清楚的哲学思想的演变的脉络。时隔一年,回顾这段学习过程,也就是剩下的这几本书,是可以继续研究的。
这种学习的过程,沥沥拉拉的有大半年。集中学习的时间,大约有两三个月。其中毛选读了一年有余,重点就是第一部。在学习的时候,提不出问题,其实就是没有学进去。 我遇到的最大的障碍,就是系统论和矛盾论的关系问题。从易经以降,中国都是强调整体论、系统论的。但是矛盾论,上来就强调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,从宇宙观开始,讲到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。宏观、博大、精深、辩证。矛盾论和系统论到底什么关系,矛盾是藏在系统之中么?还是系统藏在矛盾之中?这些问题深深困扰我,以至于无法动笔写下去。集中学习的时间,就是反反复复研究矛盾论和系统论。
直到某天早上,打出这行字——“无论是阴阳还是矛盾,讲的都是推动系统发展变化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的普遍性质。” 我清楚的记得这句话,就在《数字生态论》 的第45页。写出这句话,写作就再没有思想逻辑上的障碍了。一直流畅的写下去,按照计划要写12章。我的合伙人怒了——该收尾就收尾,别忘了写作的目标是什么。我这兄弟是对的,的确如此,我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。写作,要符合工作的目标。
工作的目标,是要找到符合数字生态论范式的优秀企业,并与之成为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,然后一起去重组这个行业。
回顾这个过程,对于实践论的理解,就深入了一层。
什么是能用的知识?在“得到”和“能用”之间,存在巨大的鸿沟。只有迈过这个鸿沟,才能在学习上更进一步,也才能在工作中,更上层楼。这个鸿沟,就是实践。所谓“纸上学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这些纸上学来的东西,得到中听到的东西,都是间接知识。间接知识只能让我们夸夸其谈,略增谈资,如果不能转化为直接知识,就无法在实践中运用。要想运用,只有去实践。除此之外,没有他途。知识总是来于实践,实践才能产生知识,如此往复循环,生生不息。
我常常跟大家说《数字生态论》是活的理论,为什么是活的,因为它来自于实践。这是联盟的企业,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,不是拷贝谁的。第二,实践在不断演进,因此这个理论也在不断演进。第三,理论的演进,反过来影响到实践的发展。因此它将随着企业的伟大,而变得尽人皆知。
研究数字生态论的过程,就是遴选优秀企业的过程。我在跟别人讲这个企业如何如何好,千人千面,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。如何系统性的回答这些问题、解释公司现状、预测行业发展、判断宏观大势,就是我不得不面对的日常工作。当我把工作中这些细碎的问题,归纳、总结、提炼,就形成了诸多观点。把写这些观点,四梁八柱的架构起来,就是数字生态论了。
回到学习这个主题,我想有效的学习,应该符合几个特征。
第一,问题导向。就是实践中,碰到哪些难题;这些难题,我们该如何解决。所谓领导,就是遇到问题得有办法。提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,就会逐渐积累而成为经验。 第二,总结提炼。总结的过程,就是理论化的过程。没有总结,众多经验性的东西,我们找不到内在的共性,也就无法把握其中的规律。总是水来土掩、兵来将挡,终究陷于疲惫而无所得。长此以往,要么就会陷入经验论,在过去的经历中打转转,走不出来。要么就会陷入怀疑论,怕这怕那而缩手缩脚。 第三,付诸实践。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化的东西,如果用不到实践中去,就是空想。而且只有在实践中解决了老问题,遇到了新的问题,理论才有进一步的提升的空间。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,实践、总结、在实践、在总结,才是学习的真谛,才得到能用的知识。这些东西其实毛主席早就讲的很透彻了,尽在《实践论》中。
延伸阅读 【阅读推荐】 |